北固山的故事(《次北固山下》 古诗)

日期:2024-04-28 14:29:18 作者: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北固山的故事,以及《次北固山下》 古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次北固山下尾联抒情方式的典故

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关于北固山的历史资料

1、北固山坐落在镇江市区北面长江边上,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组成,主峰即后峰,是风景最佳处。雄居山巅的甘露寺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游人至此,不由要以刘备招亲的故事为线索去寻找有关胜迹和传说。北固山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三山鼎立,在控楚负吴方面北固山更显出雄壮险要。位于镇江市区东北江边,又名北顾山。高58米,长约200米,有前、中、后三峰。明代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

2、前峰原为东吴古宫殿遗址,现已辟为镇江烈士陵园;中峰上原有气象楼,现改为国画馆;后峰为北固山主峰;北临扬子江,三面悬崖,地势险峻,名胜古迹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从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过气象台,沿山脊北行至清晖亭。亭东有一座铁塔,此塔系唐卫公李德裕于宝历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卫公塔。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级铁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经海啸、雷击、战火等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自清晖亭往北,在甘露寺东侧山坡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条石,上镌“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相传为梁武帝所书。条石对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门上,镌有“南徐净域”题额。东晋时改镇江为徐州,故名“南徐”。穿过拱门,即抵北峰之巅的甘露寺。

3、相传这里是刘备招亲之处,京剧《龙凤呈祥》即以此为背景。其实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寺内有大殿、老君殿、观音殿和江声阁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4、据说明清时为其全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过行宫,留有御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现在寺后留有刘备、孙权同坐过的“狠石”,其状如无角伏羊:寺西有一条砖砌坡路,传为孙、刘并肩赛马的“溜马涧”。

5、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楼,是北固山风景的最佳处。此楼二层,面对大江,楼名取自唐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米芾所书“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高悬在楼额之上。

6、宋元以来,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欧阳修、苏轼、米芾、辛弃疾和陆游等,都曾留下许多著名的诗作。登上多景楼,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异姿,尽入眼帘。多景楼之东的凌云亭,又称祭江亭,传说刘夫人孙尚香在听到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曾在此遥祭,而后投江自尽。

7、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此亭时,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名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由于刘备招亲的种种传说,今天的北固山已成为到镇江旅游的朋友们不可不到的一个热门景点。座落在长江之滨的北固山,可说是一座“三国山”。但它更是一座充满了英雄豪气的山。因为有孙刘联姻的故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北固,即景抒情,壮怀激烈,留下多少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上江滚滚流,年少万兜,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公元1205年,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登上北固山,观景抒怀留下的千古绝唱。三国时,刘备来甘露寺招亲,当他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水天开阔,风景壮美,不禁赞叹道:“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孙刘联姻往事千年,不论是人以物传世,还是物以人扬名,孙刘联姻的故事在北固山留下了浓墨重彩。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后峰的顶上,所以北固山有“寺冠山”之说。《三国演义》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赤壁大战后,刘备借东吴的荆州不还,周瑜向孙权献计,以其妹孙尚香为饵,设下美人计,诱刘备来京口联姻招亲,趁机扣为人质,以讨还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使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使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京剧,“龙凤呈祥”唱的就是这段故事。甘露寺招亲,弄假成真,刘备得了便宜卖乖,孙权是哑巴吃黄连,二人心照不宣。这一天,二人同游,刘备见水池中有一块巨石,便拔出配剑,仰天默祷:“我若能返回荆州,成王霸之业,剑下石裂,若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石头应声开裂。孙权在旁明知故问。“玄德为何剑劈此石?”刘备自然口是心非。孙权也拔出宝剑,向另一块石头劈去,剑落石开,孙权这一剑问卜的是什么,刘备明知故不问。两人相视,仰天长笑,逐留下了这两块裂开的石头,后人叫它们“试剑石”。多景楼西侧有一石,形状似羊非羊,腹部镌有“狠石”二字,据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来京口,孙权陪他巡览铁瓮城,在后峰的狠石旁,他们远眺江北,定下了联合抗曹之盟。晚唐诗人罗隐有《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云:“紫髯桑盖此沉吟,狠石犹存事可寻,汗鼎未安聊把盏,楚了虽美肯同心?”这可证明唐以前北固山上孙刘联合抗曹的故事就以广为流传了。这条两面山崖夹峙,中通一线的小径,叫溜马涧。相传,一日孙权与刘备在甘露寺中饮酒,江风浩荡,刘备见江面上的一只小船,在波涛中行驶自如,不禁赞叹到“南人善舟,北人善骑,信有之也。”孙权闻言不悦,对刘备说道“谁言南人不善骑”言罢,命左右牵马,孙权离座,飞身上马,沿溜马涧向山下驰骋而去,刘备见状,也不甘落后,飞身打马朝孙权追去,这条岩间小道,因孙刘赛马逞强的故事而得名“溜马涧”。北固山后峰绝高处的北固亭,又名祭江亭,相传刘备西征入川后,孙权诡称母病,骗得孙尚香回吴,一日,孙夫人闻刘备兵败,死于军中,悲痛不已,望西遥哭,投江殉情,后人为纪念孙夫人,亦称北固亭为“祭江亭”。

《次北固山下》 用了什么典故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所用典故:雁足传书。

2、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3、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OK,关于北固山的故事和《次北固山下》 古诗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 本文由智悦旅途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