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南召民间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河南的民间故事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南阳界中地名故事
1、南阳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约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土”。
2、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设置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在湍河上建造楚碣,引水灌田。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
3、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之一。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4、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由于对东南和南方的开发,宛城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冲,东西往来的通道,是全国著名的五都(南阳、洛阳、临淄、邯郸、成都)之一,也是全国设工官的9个地区和设铁官的46个地区之一。
5、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4万顷,这时的冶铁用水排,水力鼓风机鼓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特别是采用球墨铸铁,提高了冶铁工艺水平,这一技术的使用比欧州早1000多年。
6、当时南阳郡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郡城周长36公里,比1990年市区面积还大。汉代南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不仅刘秀的28个开国元勋大多出自南阳,还涌现出张衡、张仲景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
7、汉代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阳出土众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部“绣像汉代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从唐朝起,南阳设邓、唐二州。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
8、李白在《南阳行》中说:“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阳城内皇亲贵胄,车水马龙,商业随之活跃,山、陕、江、浙、川、鄂客商纷到沓来,各种商务会馆、公馆在各地兴起,南阳(市、区)、新野、唐河、社旗、内乡、淅川成为水陆交通重镇。
9、粮食、棉花、生丝、烟草、绸缎、油料、皮毛、木材、药材、铜器、铁器等大量涌入市场,并行销全国
南召饺子故事
1、据历史记载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张仲景任长沙太守,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2、后来他的家乡瘟疫盛行,张仲景便辞官回乡,那时正是冬天,他看到人们耳朵都冻伤了,就在外面垒砌锅台,用羊肉加上驱寒的药物,再用面皮包的像耳朵一样名为“娇耳”,煮熟分给百姓,百姓吃完浑身热腾腾的,耳朵不久也就好了。这也就是后来饺子的来历。
3、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有了“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的缘由。
海南的杜氏家族故事有哪些
1、10月4日,在南召县云阳镇南召店村,满头白发的杜冠华站在村头的试验田里,看着一垄垄水稻被割倒,听到饱满籽粒落地的声音,脸上挂满了收获的喜悦。
2、这位在全省农业系统“响当当”的国际级水稻专家,退休后为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返回乡下开启了二次创业的征程。
3、一亩地的试验田里,杜冠华种了三个品种的水稻。除了广为人知的“黄金晴”外,还有两个他新培育的品种。“目前性状趋于稳定,正在开展品种鉴定的前期工作,从现有情况来看,适宜黄淮地区种植,非常有前途”。
4、返乡之后,他将留学日本带回的书籍重新研读一遍,有了新的发现。他将新发现运用到西华县一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尝试通过种植水稻净化水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5、不仅自己返乡,杜冠华还动员他的妹妹,省农科院退休专家、在红薯茎尖剥离业界享有盛名的杜召生,加入到他的创业队伍中。俩人将家里的一处老宅院,改扩建成了一栋3层小楼当做实验室,搞起组培育苗。
6、从外边看起来跟普通民宅无异,但这栋建在乡下的实验室却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各种设施齐全。仅在试管中培育的脱毒红薯苗,就有60多个品种。“我们的研发密切服务于生产,把过去很多品种都淘汰了,主攻受市场欢迎的鲜食红薯、粉条红薯,还根据客户要求,研发‘一点红’、‘西瓜红’特殊品种”,杜召生说。
7、让杜氏兄妹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培育的脱毒红薯苗大受种苗企业欢迎,不仅畅销省内,还远销河北、陕西甚至海南等地,每年仅试管苗,就售出1万多棵。这些试管苗经过扩繁后,能够为数十万亩土地提供优质种苗。
8、俩人又将目光投向草莓、山药、地黄、莲藕甚至石斛的组培育苗中。省农技推广中心一名相关负责人说,杜氏兄妹可贵之处在于,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甘于将所知所学为农民生产服务,为农技推广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9、据悉,现年65岁的杜冠华,1979年调入省农业厅工作。因精通日语两次公派留学日本,获得农学博士学位,成为国际级水稻研究专家,被誉为“黄金晴”水稻之父。四十余年潜心农业、不图名利、默默耕耘,2012年全省农业系统开展向杜冠华学习的活动。
10、离开试验田时,已接近傍晚。夕阳在绿油油的红薯苗上洒下一片金黄。杜冠华说,在土地上,他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和价值。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南召民间故事和河南的民间故事有哪些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