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设计(古建筑小青瓦四合院设计)

日期:2024-03-25 20:15:13 作者: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古代建筑设计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古代建筑设计以及古建筑小青瓦四合院设计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六大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架建筑是最主要的一种类型,体系完整,特征明显,散布区域辽阔,流传年代久远。历史上汉族虽常与他族他国接触,但建筑的基本结构及设计原则却历经千年基本未变,其核心部分就是大木作。梁思成先生认为建筑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栱、梁、槫、瓦、檐为其‘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从法式角度看大木作有一系列特点。

1.风格简约,注重实用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基本宗旨是实用理性主义。以单台勾阑为例,各种构件如望柱、寻杖、樶项、盆唇、蜀柱、华版、地栿、螭子石等,看似纷繁,实则各个部件都是物尽其用:望柱、地栿、蜀柱、盆唇相当于基本的结构构件;华版为基本填充构件;螭子石的作用是架起地栿,同时可起排水作用;寻杖则相当于扶手;由于木头的长度所限,盆唇与寻杖之间要以樶项联系。整个勾阑丝毫没有多余的线条,装饰仅出现在填充构件华版上。若不对营造法式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很难想象在看似具有浓厚装饰意味之下的中国古代建筑是如此简洁直接。小木做如此,大木作亦然,这一点却是符合西方现代建筑之精神的。

2.设计通用化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的基本单元是“间”,无论殿堂厅轩、楼阁亭榭各类各等建筑均以不变应万变,以“间”为单元组合而成。这一模式组合灵活,因而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因此,中国建筑能够适用于自热带至寒带、由沙漠、两河流域至滨海之地的不同气候的广袤区域。因此可认为中国木架建筑是通用空间的设计,是从结构出发的设计。

3.受力结构清晰,结构构件与围护构件分离

营造法式体例的重点之一是大木作。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的形式来自于结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斗栱是其中颇具形式感的构件之一,它不但可以承托一定距离的悬挑荷载,而且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壁间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渡构件。

建筑物中的墙壁,无论砖石或木板材质,均为非承重的隔断墙,因而门窗、隔断设置均自由。这与现代的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原则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其材料与工艺的差异。

中国建筑的大屋顶曲线优美、柔和壮丽,其形式也是结构的忠实反映,而非勉强造作而成。

4.忠实反映材料特征

木材的各项力学性能较为全面,对拉、压、弯、剪、扭力均有良好的抵抗性能,但有各向异性。在构造上,榫卯是最常用结合方式,它符合木材的材料特性,并形成柔性连接。

将结构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饰起来,是中国古代匠人对待材料的态度。木材的优越之处在于它能够就地取材,运输方便、加工建拆简易;不足之处是易腐易燃,需要经常维修养护,坚固程度低于砖石结构,这是造成中国古代木架建筑较难留存的原因之一。

5.木构模数制

模数制自古应用广泛,古罗马建筑柱式即以柱径为基本模数。类似的,中国宋代以“材”、清代以“斗口”作为木构模数制的基本度量单位。通过模数化设计,建筑整体到局部的尺度、形式与做法相对定型,这对缩短设计时间、加快施工进度、控制建筑质量及工料估算较为有利,但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单体建筑形式略为单一,为后期法式建筑走向僵化埋下伏笔。

6.无立面设计,结构决定立面形式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的立面直接由主体结构生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古代木架建筑的形式是合乎逻辑的理性产物,不以预设的形式为框架,与近代结构主义重视“要素”与“关系”的思想有些接近。

7.细部做法精致完善

中国古代木架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发展,技术相当成熟,例如大木作中的生起、侧脚、卷杀、各种榫卯交接等处理方法都是科学的。而精湛的细部做法也是工艺发展的产物,是追求建筑坚固安全,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的结果。工艺的发展能促进建筑设计的整体提升,这一点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

中国古代建筑有避雷针的是什么

故宫有避雷针。太和殿的“避雷针”

对于有宝顶的建筑,则沿用了古人的智慧:利用金属宝顶做“避雷针”,再把线路隐藏在瓦片下,达到最佳隐蔽。大型建筑正吻上的“避雷针”做不到完全保护。(屋顶中央部分前后两面坡顶相交的屋脊称为“正脊”,处于正脊左右两端与垂脊相交的节点称“正吻”。)对于这类建筑,则架设避雷带,有时还会将脊兽的角或者仙人头改为金属制造,作为“避雷针”使用。

古埃及的建筑特点有那些

古埃及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1、硕大无比:古埃及最有名的建筑艺术,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方尖碑,都是巨大的艺术品,也都与王国的存亡有关。

2、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世界上全部用石头建造的建筑物,首出于埃及。特点是雄伟浑厚、气势宏大而坚实。以金字塔为例,其建筑材料全部是重达数吨、甚至十几吨的石块,历经数千年后不变形、不倒塌,依然矗立在尼罗河西岸。

3、秩序感强烈:我们不会在古埃及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中发现令人意外的元素。每个部分的制作都会遵循一定的法则,这样的风格,延续了至少3000年。这种秩序感有时候会我们感到相当不自然:为了使事物井然有序而能被看清,人物面部一般都是侧脸,但是拥有一只属于正面的大眼睛;手脚不被缩短。所以,虽然古埃及建筑有些生硬,却给我们一种格外沉静、稳重的感觉,这就是严谨的秩序感所致。

4、几何学在艺术上的应用: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建筑和各种雕刻,都体现出几何学在其中的使用。古埃及几何学的发达,源自于每年的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冲毁农田,人们就必须重新分割土地,用直线和几何图形重新划分田地。几何学在古埃及建筑艺术上的作用,主要是使其富于立体感,棱角分明,亦使其秩序性的法则得到强化,显的死板硬朗,却加剧了庄重和严谨的感觉。

5、持续性和固定性:柏拉图说过“在埃及,一切事物从来没有任何的变动”。人们忠于坚定的宗教信仰,导致古埃及的艺术风格数千年都保持着难以置信的固定性,不变的风格,延续几千年之久。

扩展资料:

金字塔、神庙、方尖碑的建造,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建筑才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些建筑技术的传播和传承,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建筑物特点大致有哪些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环境上的和谐美。

从建筑内外的环境来说,往往构成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路有桥的双因素和谐配比,建筑之间形成彼此错落、主屋突出、相互呼应的格局。

第二,结构上的对称美。

在建筑物的结构来看,一般在主梁、屋顶、主柱、主厅与辅厅之间,形成明确的对称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为重要的特征哦。

第三,风水上的怡人美。

中国人讲究风水,实际上是要求建筑物要适合人的居住,让人感到舒适、健康、安全。在这一点上,“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要求有水源的安排,空气流动顺畅,呼吸自然舒适,有利于健康。

第四,安全上的放心美。

中国历来讲究以人为本,采用安全第一的建筑原则,在支撑力度、材料衔接、防火防风、耐压耐雨等方面,一般经得起百年以上的考验。

第五,艺术上的视觉美。

“雕栏玉砌应犹在。”建筑物往往带有雕栏画栋的刻画艺术,以及造型、油漆当面比较考究,视觉效果不但好看,而且耐看,艺术价值千年以来经久不息。

第六,透视上的隐私美。

按照儒家传统哲学,中国古代社会有一定的机制安排,比如“男女授受不亲”、“长兄如父”等,所以要求在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上,符合传统行为规范,比如对视线的合理遮挡、动线的布局适当曲折等,处处有含蓄和婉转的空间余地。

第七,用材上的质朴美。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采用石头、砖瓦和木材,这些材料的用途不同,所承担的建筑物部分也不同,不会随意混杂使用。比如,青砖黑瓦白墙和木材的使用,造就了江南建筑的统一风格。这就是一种质朴和统一,构成的建筑物的总体特点。

感谢您的提问,感恩彼此交流!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古代建筑设计和古建筑小青瓦四合院设计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声明: 本文由智悦旅途内容来源网络